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鯨維度,作者?|?Mandy
(資料圖片)
2018年的“618”,京東集團(09618.HK)創始人劉強東發表的內部信曾表示,“在今后的10年,我們的供應鏈服務也將大力輸出到全球市場……將中國模式方向拓展到海外,實現低成本、高效率的‘中國制造通全球、全球商品通中國’。”
而與成長相伴的,是逐漸顯露的難題。
01 建立物流網絡
不過印尼只是第一步,京東物流布局在東南亞還在繼續。
不過自建物流體系的搭建是個燒錢的大工程,京東物流的布局也離不開大佬的幫助。
2021年,京東物流不負眾望,成功在港交所上市,市值超過2800億港元。
02?技術驅動的物流
無論是在印尼還是泰國,京東的物流網絡編織都沿用國內的成熟經驗——以倉庫為“點”、以配送服務為“線”,利用其針對研發的數字化信息系統將整個流程連成“網”,使物流效率更高、供應鏈流程更加透明可靠。
03 難解之局
誠然,技術創新推動的智能物流讓京東在東南亞具有了一定優勢,但短板依然存在。
首要問題是自身的盈利難題。自建物流成本高昂,無論是基礎建設維護成本、技術研發成本,還是人工、車輛的成本,都不容忽視。在東南亞分散復雜的地形條件下,物流建設和配送服務都是難點。
而另一方面,行業競爭十分激烈。
以阿里旗下的Lazada為例。依托菜鳥的物流體系,Lazada已在東南亞六國17個城市建立起至少30個倉庫和“最后一英里”配送中心,80%的訂單通過完善的倉配體系實現交付,與技術驅動的京東物流相比并不遜色。
此外,東南亞眾多的第三方物流玩家讓市場變得擁擠。如印尼極兔速遞(J&T Express)、新加坡能者物流(Ninja Van)等獨角獸企業風頭正盛,京東物流的外部客戶訂單增長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