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海南熱帶雨林的健康標志,海南長臂猿曾一度面臨滅絕的深淵。二十世紀80年代,其種群數量僅存兩群不足10只。為挽救這一極度瀕危物種,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劃定了核心保護區,實行最嚴格的禁入制度,并通過科技手段和定期巡護,清除長臂猿生存隱患。
為了讓海南長臂猿家族有更大的活動空間,保護區搭建了28處繩索廊道,這些“空中廊道”連接了被隔離的棲息地,極大地擴展了它們的覓食和活動范圍。此外,5000多畝棲息地得到了生態修復,超過30萬株長臂猿喜愛的樹種被種下,確保了它們在不同季節都有充足的食物來源。
此外,當地正通過生態搬遷、清退小水電站等措施,將人類活動空間“歸還”給雨林。在持續的保護下,海南長臂猿野外種群數量增至7群42只,成為全球20種長臂猿中唯一數量持續增長的種群。雖然保護工作仍任重道遠,但專家評估,到2035年,其種群數量有望翻番,達到60至70只。海南坡鹿的“舌尖”保衛戰
與海南長臂猿同樣珍貴的,是曾瀕臨滅絕的海南坡鹿。作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它曾因盲目獵捕和棲息地萎縮,數量一度銳減到26頭。
在海南大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場為坡鹿量身定制的“舌尖”保衛戰已經持續數十年。保護區高級獸醫師林賢梅介紹,坡鹿是“精致的素食主義者”,保護區通過種植優質牧草、設置人工鹽場、開挖飲水池,并利用“火燒法”更新植被,為坡鹿提供了豐富均衡的食物。
海南大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人類飼養長大的海南坡鹿“田田”在與來訪者互動。(資料圖)記者王曉斌攝
在工作人員日夜巡護、利用監控和紅外相機等科技手段的輔助下,海南坡鹿家族逐漸壯大。“以前26頭的時候,基本上看不到坡鹿。”林賢梅說,“現在,我們常常能看到成群的坡鹿,最多的時候一群能達到五六十頭。”
《海南自由貿易港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規定》近日通過了海南省人大常委會審議,這是中國首部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地方性法規。該規定強化從山頂到海洋系統性保護,提出開展海南熱帶雨林特有珍貴瀕危物種棲息地和原生境保護、生態環境監測評估,加強熱帶雨林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創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模式和路徑。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