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在北京舉行新聞發布會,交通運輸部副部長付緒銀、交通運輸部水運局局長楊華雄、中國航海學會常務副理事長李世新、海南省瓊海市市長陳明介紹內河航運高質量發展及今年中國航海日有關情況,并答記者問。 中新社記者 楊可佳 攝
付緒銀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交通運輸部推動內河航運高質量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是航道網絡體系不斷完善,港口能級持續提升。加快建設國家高等級航道,2024年我國三級及以上的航道里程達到1.6萬公里,比2012年增長了62%,長江、西江、京杭運河等主干線大通道能力持續提升,江漢運河、江淮運河建成通航,平陸運河等一大批重大工程加快推進。港口能力不斷提升,2012年以來年均內河增長10個萬噸級以上泊位。2024年內河億噸大港已經達到了23個,是2012年的2.3倍。隨著內河港口和航道能力的提升,2024年的內河貨運量達到了49.5億噸,是2012年的2.2倍,貨物周轉量達到了2.2萬億噸公里,是2012年的2.9倍。
二是船舶裝備水平顯著提高,運輸服務效能不斷提升。先后實施了兩輪老舊船舶報廢更新政策,貨船單船平均噸位由2012年的不足700噸提升至目前的1790噸,長江干線內河貨船平均噸位達到2207噸。在國家“兩新”政策的支持下,去年拆解老舊船舶有2500艘,新建了一批大型化、標準化、專業化、清潔化的船舶。運輸組織也不斷優化,2024年長江干線的江海聯運量達到了15.6億噸,約占長江干線總運量的40%。運輸服務模式也在不斷創新,長三角集裝箱經過河海直達運輸,由三省一市直達運抵洋山港出海,運輸時間平均縮短2天,單位集裝箱物流成本降低了大概800塊錢。
三是綠色低碳智慧轉型的步伐加快,創新發展動能明顯增強。新能源、清潔能源的船舶快速發展,從無到有、由點到面,實現了規?;膽?,總計目前已經有超過1000艘的新能源內河船舶。長江經濟帶船舶靠港使用岸電現在基本上實現了常態化,2024年用電量達到了1.9億度,是“十三五”期最高年份用電量的4倍,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達到13.3萬噸,這有力服務支持長江大保護。智慧航道建設成效也比較明顯,長江干線2800多公里的航道實現了電子航道圖的全覆蓋。智慧港口發展步伐加快,一批內河的自動化碼頭、智能堆場項目建成已經投入使用。
付緒銀表示,內河航運是橫貫東西、連接南北的重要通道,在助力做強國內大循環、支撐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交通運輸部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以加快建設交通強國為統領,著力推進內河航運高質量發展,構建新時代內河航運高質量發展的“1+1+N”的政策體系。
第一個“1”是今年3月份,經國務院同意,交通運輸部聯合國家發改委印發的《推進實施內河水運體系聯通工程行動方案》;第二個“1”是今年6月份,交通運輸部聯合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水利部共6個部門共同印發《關于推動內河航運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一個“N”,就是陸續推出實施長三角內河航運高質量發展先行區行動,這是“N”若干政策里第一個,準備和三省一市實施長三角內河航運高質量發展先行區,以及內河智能航運、綠色發展、智慧轉型,圍繞這幾方面,還要實施“N”個專項行動。
付緒銀稱,“我們把這一系列政策體系歸結為‘N’個專項行動,統籌推進內河航運基礎設施‘硬聯通’和運輸服務的‘軟提升’,全面推進內河航運全要素、全鏈條的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