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多年發展,中國銀發經濟已實現從無到有的基本布局。據復旦大學老齡研究院課題組預測,人均消費水平中等增長速度背景下,2035年銀發經濟規模為19.1萬億元,占總消費比重為27.8%,占GDP比重為9.6%;2050年銀發經濟規模為49.9萬億元,占總消費比重為35.1%,占GDP比重為12.5%。
“銀發經濟是最確定、最穩定的大產業。”中國社會福利與養老服務協會會長、復旦大學老齡研究院副院長吳玉韶表示,老齡化是確定的趨勢,隨著科技變革和商業迭代,企業生存周期越來越短,但銀發經濟是長壽時代“對的事情、難的事情、需要時間積淀的事情”,未來可以做成百年老店。
這種確定性,還體現在國家政策層面的力挺。2024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提出4方面26項舉措,這是我國首個以“銀發經濟”命名的政策文件。同年12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養老服務改革發展的意見》公布,對養老服務工作作出系統性、總體性、框架性制度設計。
中國老齡產業協會執行會長吳世民將此視作銀發經濟發展的機遇。他說,國家和各地連續出臺了多項養老服務體系和政策規劃、銀發經濟老齡產業激勵政策,多層次的支持體系正在形成。與此同時,銀發經濟、老齡產業經濟規模不斷實現新的突破,已成為國民經濟新引擎。
市場規模巨大,也意味著需求多元。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出生的人開始進入老年階段,這一群體規模大、經濟實力強、消費理念新,為銀發經濟發展提供了更多選擇和賽道,同時亦提出更高要求。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說,‘一輩子很短,要么有趣、要么老去’,我們現在則提倡要‘有趣地老去’。”吳玉韶坦言,當前的養老服務距此還有相當大差距。
吳世民亦指出,銀發經濟發展尚存在供需矛盾,有些產品和服務供給不足、市場細分還不夠,不能精準滿足不同層次、不同年歲老齡群體的多樣化需求。養老機構服務水平參差不齊,與廣大老齡人日益增長的服務需求不匹配。
以上海的養老機構為例,據交通銀行養老金融部總經理李利觀察,單人間、雙人間入住率往往能夠達到80%、90%,但三人間、四人間甚至六人間入住率偏低。然而從床位結構看,卻是三人間以上房間占絕大多數。所以,上海開始了新一輪養老機構的重構,以增加兩人間房屋供給。
與會專家認為,發展銀發經濟,理念轉變非常重要,要從養老到享老,發展“未老經濟”“備老經濟”,以新理念引領新需求、創新新場景、激發新消費、促進新發展。
業界已經行動起來。險企是近年來大力布局養老社區的主力軍,泰康保險集團打造的養老社區泰康之家開啟全國化運營實踐十年來,已在全國布局36個城市44個項目,開業22城25家社區,在住居民超17000位。其醫養融合等創新模式,致力于滿足老年人的高品質醫療等需求。
泰康保險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陳東升認為,隨著全球進入長壽時代,實現百歲人生不再是夢想,“40歲是青年,60歲是中年,80歲才到老年,整個社會的經濟結構和生活方式也將發生深刻變化”。長壽時代帶來了長壽經濟,長壽經濟又帶來長壽生活,對養老產業而言將迎來巨大發展機遇。
更好兌現銀發經濟潛力,原中國保監會副主席李克穆認為,很多新的養老課題需要進一步研究,如醫養深度結合、人工智能運用、保險產品深度開發等,這些課題對于促進構建我國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具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