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互聯網醫療概念股一片火熱,“互聯網醫療第一股”平安好醫生(01833.HK)股價更是連創新高,在當前特殊的大環境下,互聯網醫療產業迎來史上最為溫暖的政策春風。
疫情期間,多個互聯網醫療平臺的線上問診服務為減緩醫療資源的緊張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政府對行業的重視程度加深。日前,國家發改委、中央網信辦聯合印發《關于推進“上云用數賦智”行動 培育新經濟發展實施方案》(下稱“《方案》”),提到推進互聯網醫療醫保首診制和預約分診制,開展互聯網醫療的醫保結算、支付標準、藥品網售、分級診療、遠程會診等改革試點、實踐探索和應用推廣。
業內有聲音稱疫情使得互聯網醫療進入加速發展期,實際上,自2018年以來密集出臺的互聯網醫療鼓勵政策已為行業發展鋪墊了良好土壤,“互聯網醫療的春天來了,這是中國互聯網醫療行業的從業者今年最深的感受。”平安好醫生董事長兼CEO王濤在公司2019年年報中表示。也有聲音指出疫情帶來的部分紅利是暫時的,產業未來如何發展還需放眼量。
線上醫保的競爭壓力
醫保支付一直以來是制約互聯網醫療行業發展的因素,平安好醫生3月31日宣布旗下互聯網醫院已打通湖北省醫保在線支付,上線互聯網醫療保障服務平臺。如今,醫保政策向互聯網醫療招手的信號無疑又給企業打了一針強心劑,不過政策層面到底會為企業發展帶來多大的后續推力還未可知。
“發改委關于推進互聯網首診納入醫保的相關政策,是國家釋放出支持在線醫療的積極信號。”平安好醫生方面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國家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的大背景下,《方案》的出臺,意味著國家將互聯網醫療看作‘數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展現出國家著力解決障礙和堵點的堅定決心。我們相信,監管部門會進一步放開政策,推動互聯網醫療快速發展,為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提供重要引擎。”
微醫方面則對記者表示,《方案》為數字健康行業“基礎設施”的構建,為行業發展增添了新的重要推動力,同時也期待進一步的實施細則的出臺。政策落地后,將有望進一步擴大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的內容和市場增速,多維度促進醫療、醫藥、醫保等各服務要素的數字化、智能化進程,成為數字健康產業發展的有力支持。
提到醫保,民營互聯網醫療機構繞不開的競爭壓力之一來自公立醫院,在《華夏時報》記者近日參加的一場互聯網醫療行業交流會中,丁香園的創始人、董事長李天天對醫保政策對民營互聯網醫療的促進作用表達了不同觀點:“民營互聯網醫療平臺要依托線下的實體機構,還要去跟公立機構分享醫保的配額,首先,醫保的總額是一個固定的數量,第二,各家醫院拿到的醫保還不夠用,第三,各公立醫院也在建立自己的互聯網醫院,那就更沒有理由把有限的醫保額度分給第三方機構。而且目前還只能按照門診去報銷,以及屬地化管理等幾個限制因素,互聯網醫療接入醫保政策會給公立醫院帶來更加集中的壟斷,對民營醫療機構來說更加困難。”
微醫集團高級副總裁程怡則在會上表示:“醫保相當于一個買單方,一定會選擇效率更高的服務,民營互聯網醫療平臺的優勢之一是能夠在一個更大的范圍內去調配資源,互聯網醫療平臺至少在慢病管理、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領域有獨特優勢。”
好大夫在線創始人王航認為:“如果民營互聯網醫療機構的服務質量更好,成本更低,能夠幫助醫保降本增效,那么醫保一定會認可我們的平臺,甚至是給醫保定點、報銷額度。”
微醫方面告訴《華夏時報》記者:“受益于首診醫保政策的放開,互聯網醫療有望成為疫情之后的就醫新常態。按照微醫董事長兼CEO廖杰遠的設想,以后,不管在家里還是在旅途之中,用戶只要通過手機的醫保電子憑證就可以完成身份認證,就可以在線復診、開藥、醫保支付結算,未來如果電子病歷逐步共享之后,這就成為一種標準的工作模式。”
下一步拼什么
實際上,目前眾互聯網醫療平臺仍在探究有效的商業模式。“當前,互聯網醫療領域幾大玩家,基本還是在模式創新上,做底層技術研發的很少,擁有拿得出手的核心技術產品目前更少。”一位資深互聯網醫療業內人士對《華夏時報》記者說到。同時他提到:“資本是血液,沒有資本活不下去,科技是大腦,科技不強活不長。”互聯網醫療公司想要保持生命力,還是靠資本和科技。
在平臺的底層技術建設方面,微醫、平安好醫生、阿里健康等互聯網醫療平臺均有AI技術的應用。
“平安好醫生的壁壘優勢來自于AI醫療科技與自有醫療團隊的結合,這使我們能夠向用戶提供及時的、高質量的醫療服務。”平安好醫生方面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平安好醫生在2015年自主研發了AI輔助診療系統,目前,AI系統在平安好醫生累積的6.7億人次海量真實咨詢數據的訓練下持續強化。
“微醫將基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復制大專家醫療經驗和能力形成的微醫智能輔助診療系統,通過數字智能終端將專家能力向基層下沉。”微醫方面對記者稱,其旗下海西醫藥交易平臺、成員企業的多項智能醫保監管系統應用通過云計算、大數據等手段為衛健相關部門的全方位管控提供信息技術支持,幫助醫保定點機構的智慧監管,杜絕醫保基金“跑冒滴漏”情況的發生。
而在財務表現上,目前該行業有虧有盈。平安好醫生2019年完成總營收50.65億元,同比增長52%,凈虧損達7.47億元,同比縮減18%。截至2019年9月30日的6個月,阿里健康實現營收41.17億元,同比增長119%,虧損763萬元,同比縮小91.5%。京東健康CEO辛利軍2019年7月在媒體見面會上透露,京東健康已實現盈利,未來會考慮單獨上市。
互聯網醫療平臺首診或將逐步放開,具體如何探索精準首診,李天天認為:“推動在某些特定領域、特定疾病的首診,在確保安全和服務質量的前提下去探索哪些適合首診哪些不適合。”
問及互聯網醫療企業目前在市場拓展中比較重視的業務,前述業內人士稱:“重視商業閉環的建設和生態鏈的打造,業務是‘樹葉’。”
“互聯網醫療只是一個過渡階段,未來的趨勢是智慧醫療、AI。”站在行業賽道上再往前看,前述從業者暢想到,“當前,在醫療領域,互聯網只是一個交付價值的工具,跟線下醫療本質上沒有區別。而智慧醫療是多學科多領域跨界融合的一個結果,是顛覆性的。”
紅利能持續多久
《方案》中,涉及互聯網醫療首診的內容首次突破以往只允許進行常見病、慢性病的線上復診政策,同時互聯網醫療被納入醫保結算更進一步。在試圖抓住當下機遇的同時,業內也開始思考:疫情帶來的行業熱度是否是曇花一現?
“武漢市糖尿病、高血壓、乙型肝炎等10種重癥慢病患者可登錄‘互聯網醫院門戶’微信公眾號,享受由微醫互聯網總醫院(武漢專區)提供的線上復診、在線開藥、醫保報銷、送藥到家服務。”2月份新冠疫情爆發期間,武漢市新冠肺炎防控指揮部通過10086向市民發來這樣一則短信。
據了解,武漢微醫互聯網總醫院在線便民門診開通至今,已為超過6.6萬名武漢患者提供了復診開藥服務。微醫方面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疫情期間,微醫在武漢和山東泰安等地得到了醫保的支持,實現了包含在線復診、在線處方、在線購藥、送藥上門和醫保支付等在內的一站式服務。
“當時因為疫情,所有醫院非急診科室全都停止了門診,我們幫助醫生快速的打開了一個免費線上復診通道,兩天內就有將近5萬個醫生接入通道。”王航提到。
在眾多互聯網醫療平臺的抗疫工作中,最為直觀的數據就是疫情期間線上問診流量的暴增,“疫情期間,平安好醫生平臺訪問人次達11.1億,APP新注冊用戶量增長10倍,APP新增用戶日均問診量是平時的9倍。” 平安好醫生方面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微醫方面對記者提供的數據是,截至4月24日,新冠肺炎實時救助平臺已集結55799名醫生在線接診,累計提供醫療咨詢服務178萬人次,用戶訪問量超過1.3億人次。目前,微醫全球抗疫平臺已累計服務超過300萬人,服務觸達范圍超過了220個國家和地區。
對于疫情期間平臺激增的流量,王航認為:“醫療本身就是低頻需求,不要去追流量,疫情期間,大家收獲的最大的價值就是整個社會對于互聯網醫療在概念和使用上的一次大規模的普及,這就夠了。”
平安好醫生方面對記者表示,疫情期間,我們看到互聯網醫療需求激增,互聯網醫療的使用人次和使用量在不斷提升。至于疫情過后市場的發展,目前還待觀察。其持續時間和影響深度還未可知。另一方面,疫情期間,互聯網醫療企業基本上都是提供義診服務,這段時間產生的新的需求和問診量在未來是否可以持續,是每一個互聯網醫療企業都需思考和探索的課題。“可以明確的是,疫情對于互聯網醫療帶來的機遇,絕不是一句簡單的‘芝麻開門’就能看到‘遍地黃金’。關鍵的是,如何能夠在大潮退去之后,還能保持用戶的高活躍度、留存率。這也是我們現在正深思和研究的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