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過21次手機號碼,為了不讓人找到自己;連最親的母親和女兒都不肯相見,母親來送飯時只得把飯菜放門口;嚴重失眠甚至一度有輕生念頭……可能很多人想不到,年少成名的鋼琴家孔祥東會在事業節節上升時患上抑郁癥,并長達8年;可能包括他自己在內的很多人沒想到,專業的治療加之音樂的力量讓孔祥東走出抑郁,其中,為親朋好友即興演奏成為了一副“良藥”,讓他找到快樂和價值所在。本期《“600號”來信》,讓我們一起走進這段故事。
【資料圖】
孔祥東1968年出生于上海,在1986年莫斯科柴可夫斯基國際鋼琴大賽與1987年西班牙桑坦德爾國際大賽中兩度獲獎。2004年他受邀在維也納金色大廳舉行鋼琴獨奏音樂會,后與意大利作曲家喬治奧·莫洛德爾創作2008年奧運歌曲《永遠的朋友》。
而就在2008年,孔祥東陷入抑郁情緒。“白天、晚上都不想睡覺,整天胡思亂想,拒絕所有的朋友邀請和活動演出。手機換過21次號碼,為了不想讓別人找到我。不論白天黑夜都會關上窗簾,連母親和女兒我都不愿意見到,她們敲門時,我悄悄通過門上貓眼看她們,但不開門、不說話。母親給我送飯都是放在門口的凳子上。”
這樣的狀態持續了數年。好在期間孔祥東的母親在尋醫問藥后悄悄地將治療抑郁癥的藥物混在飯菜里,孔祥東服下后癥狀開始緩解,并接受了前往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就診。慢慢地,孔祥東愿意見人,親朋好友相繼來訪,但此時,孔祥東仍沉默寡言,而是通過彈奏鋼琴來招待客人。
“后來彈著彈著我就想為朋友們現場作曲,試了幾次后得到朋友們認可,有時能感受到情感的共鳴,我也就開心了。”逐漸地,孔祥東又上升了即興作曲的難度,請朋友們現場“出題”,隨意給出4個音,孔祥東即興作曲演奏,不少人聽后都感慨萬千,甚至不禁流淚。正是這樣的經歷,讓孔祥東對音樂有了新的認識,也找到了快樂和價值,逐漸走出了抑郁的陰霾。
如今,孔祥東經常重返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為患者進行公益演出,還研發具有心理療愈功能的音樂。“我希望用我自身經歷告訴大家,抑郁絕不是終點,鼓起勇氣面對生活中的不美好,一定能走出陰霾,重見彩虹。”孔祥東說。
出品:孫志平 王永前
制片:幸培瑜 肖春飛
主編:吳煒玲 仇逸
文稿、音頻:潘旭 孫青
視頻:潘旭 孫青 陳衍年(實習)
新華社音視頻部、上海分社、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聯合制作
新華社音視頻部出品
關鍵詞: